从救助、施助到互助,从心愿共同体到信念式公益,无论互联网公益PNPP、好家风、新乡贤还是存心善堂,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需要着眼于公共参与,强化社会信任,推动社会善治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
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什么
互联网公益PNPP(Public-NGO-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由古村之友自主研发的。其基于公益本质上的公共参与特性,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公众的参与和捐款,由专业枢纽组织完成社群搭建和资源链接,打通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资源互助合作的渠道,实现领捐、引捐、配捐、物捐、智捐五捐合一,建立起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舆论基础,最大化扩大资金及资源使用效能,以此实现效益的成倍提高。因此,在“一箭多雕,多方共赢”的PNPP模式中,是由NGO实现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串联,而政府在其中起引导作用,NGO作为专业组织更多的是提供物资捐助和技术支持。
互联网PNPP与其他模式的区别
1、与PPP模式的区别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实际上是大型基建项目常用的模式,其基本角色包含银行、上市公司和政府,每个角色的体量很大,但是参与方却很少。而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则涉及到多方共同参与,其既关乎政府的民生工程,又关乎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关乎广大民众的心愿。
2、与“腾讯99公益日”模式的区别
PNPP相比较而言更加完善,因为真正的慈善公益事业最应该参与其中的是在公共属性方面一致的政府和NGO。腾讯作为企业,虽然会履行社会责任,但社会责任并非其本质责任,所以像“腾讯99公益日”这样的项目是有时间限定的,但NGO项目却可以实现常态化。只有专业化的NGO才能利用很多超出货币之外的非货币性资源,包括物资资源,对其进行广泛传播,在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也能够持续地链接资源,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
“人心凝聚以后的力量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公益会接力,大家会跟着接力,政府也会看到民众的响应而把资源进行相应的倾斜。”
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的应用
古村之友运用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成功开展“好家风工程”和“新乡贤工程”。此次主要以“新乡贤工程”为例,大致介绍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的应用。
新乡贤工程:乡村发展人才和社会责任感德培养是乡村复兴事业重点和难点,古村之友与各地政府合作,拟用五年时间为全国孵化两万名新乡贤,并在未来深入到每一个县,为每个县孵化30名新乡贤,弘扬社会正能量。
古村之友提出“新乡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民间文化信仰的重塑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改良,是为了推动社会关系的重新连接和繁育。
成功培育的新乡贤,包括当地村官、企业家、公益人、青年创业团队、文化教育工作者五大类型,是实现从顶层到基层、从文化到产业的关键节点。他们在本土社区进行募捐,通过熟人社会获得支持,这是设计理念;如果资金都来自陌生人,那么募捐成功也只是获得资金支持,并没有获得到来自熟人社会的信任和彼此间的监督。所以当本土社区的力量凝聚后便会产生良好的群众基础,进而得到政府的重视,最后完成公益接力和产业化,并由此形成新乡贤的义利事业生态系统——新乡贤公益、新乡贤产业、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基金会,全面带动乡村复兴。
“义和利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如果做好事不求名利,可以说是高风亮节,但如果不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便是假仁假义。”
在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下,
· 政府和企业家突破以往直接对项目进行投放的方式,而是提供一小笔资金用于配捐和奖金来启动新乡贤项目;
· 专业枢纽组织和基金会帮助新乡贤们实现项目上线,展开互联网筹款;
· 新乡贤充分调动自身力量传播项目、各方也辅助大量传播,一齐为项目筹款;
· 筹款额高、参与人数多的项目将获得配捐和奖金。
古村之友目前已经将PNPP模式全面应用于新乡贤工程,迄今已在全国孵化200余名新乡贤,包含祠堂、书院、非遗、出版、老字号、乡土农产等多个方面,带动新乡贤活化乡村资产近两亿元。
点击 古村之友新乡贤工程指南,了解“如何具体运用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规模化培育新乡贤?”
延伸——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诞生背景
“在北大毕业以后,在政府、企业间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内心公益的火种让我变成了公益人,也带着一支队伍来做这件事情。我认为我是在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组织能够加入进来,共同推广这种传统的、现代的、类宗教的慈善模式。”
在汤敏看来,公益的本质是互助。从过去救助、施助到互助的理念转变,是新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历程之一。互助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参与的增多,以此希望通过互助实现社会善治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立足公共参与是汤敏和古村之友从事公益的显著特点。
与此同时,汤敏基于互联网思维,认为未来人群的连接方式是基于共同心愿的自由人联合,而心愿共同体是实现其身份认同的基本模式。因此,汤敏认为,从事公益要联合对慈善事业有身份认同感的群体,从而建立一支有高度身份认同感的队伍,进而传播和推广“信念式公益”。
汤敏视角
· 每个公益领域都有社会企业的板块,没有发展出社会企业的公益领域,实际上是不够成熟的。不管是政府扶贫还是企业做慈善,都容易形成施助者热情高涨,受助者却在一边积极性不高,等待下一轮扶贫救助的消极局面。
· 公益需要“产品化”,需要将过去的服务思维转换为产品思维,即可能只做整体中的某一个模块,但这个模块是操作简单的,是可以快速标准化、规模化的,从而让更多的本地人参与进来,再行深入,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
存心善堂
如果说PNPP充满了现代互联网思维下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化技术,创办于清朝的民间慈善组织——存心善堂则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群众基础、类宗教而又历史悠久的传统模式经验。其运作机制和慈善模式的核心是地区服务,即通过一个本地社区的公益基金服务本地社区,包括价值观(堂训、十德)、精神领袖(大峰祖师)、社会治理和服务机构(耆老会)等。因此,存心善堂的主要载体很像目前本土推广的社区基金会,但其拥有更重要的信任基础而不是行政授权,所以这两者存在实质上存在本质差别。
结 言
希望公益人能够通过心愿共同体,利用PNPP模式跟政府合作,实现多方参与、共建慈善的新局面。同时,全民公益是推动公共参与的公益,是采用互助的形式,逐渐推动社会信任的形成,最后超越慈善而推动社会善治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