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慈善组织纷纷响应
在捐款捐物、物流保障、关爱医护人员等
抗疫一线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媒体和公众对此次疫情应对的日益关注
发现慈善组织仍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
在此背景下,深慈联2020年第一期深慈研习社推出了系列线上直播课程,主讲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发挥慈善力量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同时引导慈善组织依法依规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在上周五深慈研习社第三讲中,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陆璇理事长,从法律视角,以慈善组织的现金或实物捐赠管理为例,对疫情下慈善组织的风险防控举措五大方向进行讲解,细致解答了各方盲点问题。
首先,慈善组织要做好现金捐赠支出管理,比如采购防疫物资,其中一个首当其冲的重要方面就要建立健全自身的采购制度与流程,这也是《慈善法》的间接要求。《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组织要合理设计慈善项目优化实施流程,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坚持管理费用最必要原则,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并且,陆理事长提醒慈善组织不仅仅是采购制度与流程,所有的制度与流程必须经过策划、执行、复盘与跟进等诸多阶段,不断优化持续改进,否则如果只有一个书面的制度,并不是真正的建章立制,不能起到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的作用。
此外,指出基金会收到实物捐赠后确定入账价值的两大方法:
1、捐赠人提供了发票、报关单等凭据的,应当以相关凭据座位确认入账价值的依据;捐赠方不能提供凭据的,应当以其他确认捐赠财产的证明,作为确认入账价值的依据;
2、捐赠人提供的凭据或者其他能够确认受捐赠资产价值的证明上标明的金额与受赠财产公允许价值相差较大的,应当以其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重点强调捐赠人向一线医院捐赠的两大问题:
1、两种捐赠方式。一是通过向慈善组织或红十字会进行定向捐赠,需声明指定医院作为第三方善款或捐赠物资接收单位,二是可直接向医院进行捐赠。
2、受赠单位接受捐赠,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非货币性捐赠财产价值,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并加盖受赠法人单位印章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及时将捐赠票据送达捐赠人。
建议基金会接受食物、药品、医疗器械等捐赠物品时,应当确保物品在到达最终受益人时仍处于保质期内且具有使用价值;如若接受企业捐赠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当要求企业提供产品质量认证证明或者产品合格证,以及受赠物品的品名、规格、种类、数量等相关资料。